1950年生,南京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特聘教授。兼任国家留学基金委“外国学者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指导教授,中国韵文学会荣誉会长(原会长),全球汉诗总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总顾问、《小楼听雨》诗词平台顾问、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等。曾应邀在美国耶鲁、斯坦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讲学。
诗词创作须“即”。“即”者,切题也。何谓“切题”?写黄山定是黄山,不是泰山、华山、嵩山、衡山。写长江定是长江,不是钱塘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今人写某山某水,每曰蜿蜒起伏,碧波荡漾。写某某园林,每曰松苍竹翠、鸟语花香。此类皆浮泛不切之词。山脉之大者,孰不蜿蜒起伏?水流之清者,孰不碧波荡漾?如何见得是某山,是某水?凡属园林,松竹乃常见绿植,且何处无花与鸟,如何见得是此园林而非彼园林?必如定装,度身裁剪,不肥不瘦,恰到好处,且雅与其人之风神气质相符合,乃可。若服装厂按常型,粗分几种尺码,一款服装动辄万件,成本低,售价廉,差可满足大众日常之生活需要,而不得谓之服装艺术。举凡文学艺术之精品,皆应如服装设计师之匠心独运,只此一件,不容复制,必非工厂按模板而付之于流水线批量生产者也。
要之,落笔之前,先须想清楚,此山此水此园林,究竟有何特点?有何与众不同之景观?抓住其特点、其与众不同之景观去写,自然切题能“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