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一运动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为深入学习贯彻习文化思想,本报今起开设《文化中国行》专栏,深入报道我省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充分展示海南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生动展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海南实践。
刚刚落幕的第四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以下简称消博会),是海南递给世界的一封邀请函,也是世界认识海南的一扇窗——
海南国货潮品馆里的千年黎锦,映射着古老的智慧;海南馆里跃动的蓝绿色调,讲述着海洋文化;展馆里不时回荡着的黎族民歌,娓娓道出深山里的故事……
4月以来,第十届海南文昌南洋文化节必一运动、海南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节庆活动、消博会等重大节庆会展活动陆续举办必一运动。
足尖撑起踞腰织机,手里的提综杆、打纬刀、分经棍上下翻飞,一根根彩线往复穿梭,纷繁纹理与斑斓色彩在织布上逐渐浮现。
4月14日,消博会1号馆海南国货潮品馆里,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符林早盘坐在地,现场演绎织锦技艺必一运动,把家乡的生活风貌、文化习俗与她的艺术积累一一浓缩于手中的黎锦。
“从前,黎锦是我们当地的‘土货’,现在被很多人所了解,我也经常到各地各大活动现场演示织黎锦的手艺。”符林早说。
4月15日,消博会海边秀场上,一场以黎锦为主题的时装秀——康赛妮“帆”非物质文化遗产黎锦产业时尚大秀,给出了答案。
走秀台上,模特们身着的时装利用了黎锦几何纹样,以抽象的图案表现,结合了玄、褐、青、黄等黎锦特有的颜色,让自然的理念与复古的设计跳跃在天然丝绒纤维上,原生态的简约与现代时尚完美相结合。
“我们以黎锦元素为核心,进行意象的提炼、延伸、演变,让古老图腾变得更简洁、时尚、年轻化。”康赛妮集团设计师陈宽容说,在此次大秀展示的作品中,部分面料采用了黎锦“双面织”技艺,在现代纺织工艺技术的加持下,黎锦不再厚重,以更轻薄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
在康赛妮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秦保新看来,黎锦的韵味历久而弥新,这场秀将千年非遗织艺转化为引领潮流的时尚符号,展现了黎锦在当代生活的鲜活生命力和文化底蕴。
时间像一把尺子,会度量文化的品质,也会赋予文化新的生命刻度。黎锦、黎陶、椰雕、黎族藤编,消博会展馆内外,这些古老的非遗技艺以焕新的姿态呈现,成为融入现代生活的椰雕象棋、黎陶餐具、黎锦旗袍……在这曲“新潮”与“古韵”的交响中,佳音袅袅必一运动。
4月11日,2024年海南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节庆活动主会场开幕式暨文艺演出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七仙文化广场启幕,欢乐的人群从四面八方赶来,共赴这一场春意盎然的民族文化盛会。
作为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这一节庆活动同样也是展现多彩民族文化的绝佳窗口。如何让黎族苗族特色文化焕发活力与生机?海南在传承与展示上做足创新功夫。
既有“三月三奇遇记”剧本秀活动,让青年潮流文化与本土文化相碰撞;也有“锦绣非遗”技艺大赛,织锦者同场竞技,让观众直呼过瘾;还有民族服饰走秀,把古老黎族元素与现代服装设计相融合,碰撞出不同的潮流……
“我们致力于‘节庆+文旅’的双向赋能、深度融合,力争将每项活动都打造成有吸引力的旅游体验产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政府副县长吕妍说,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融入创意时尚、现代风格,大家可以感受“传统、非遗+创新”的活力“三月三”。
4月5日晚,以“青春文昌 侨联世界”为主题的2024年第十届海南文昌南洋文化节在文昌清澜半岛开幕,来自38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侨胞等嘉宾共叙乡谊、共话发展、共谋合作。
“我多次回到祖籍地文昌,发现这里变化较大、发展较快。”泰国海南会馆名誉顾问郑苏替潘说,海南文化独特的包容性,让这片热土成为赓续海外华侨华人乡情的桥梁纽带,南洋文化在这里有了新的延续。
郑苏替潘口中“新的延续”,是文昌、海口骑楼建筑街区的文旅融合,是老爸茶店里种类繁多的特色小吃,也是像文昌南洋文化节这样的交流平台,“在时光的长河中,南洋文化已经烙刻了新的海南印记,在不同文化的碰撞融合中展现其独特的魅力。”
从“三月三”到南洋文化节,从对本土文化的扎根到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海南文化的“火”与“活”必一运动,就从那些触手可及、无处不在的新碰撞中有了新启程。
《寒食帖》冰箱贴、苏小坡明信片、东坡表情包……自今年1月31日“千古风流 不老东坡——苏轼主题文物展”在海南省博物馆开展以来,一大批极具特色的东坡文创就成了年轻人中的抢手货,把东坡气韵、东坡文化带向全世界。
时代在变,文化表达的语汇也在迭代更新。东坡文化作为海南文化名片中最耀眼的一张,透过苏轼主题文物展,人们不难读懂,海南的东坡文化也有了新表达。
这次文物展,主角不只是文物。在展览期间,配套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系列活动,东坡讲坛、苏轼主题演出、主题书法展、东坡古风集市、主题社教活动、东坡足迹研学游……最大限度地提升了全省人民和中外游客的参与度。
“东坡IP对于地域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意义重大。”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李公羽认为,近年来,海南不断探索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承东坡文化,用东坡文化浸润社会文明、滋养百姓精神、赋能城市发展,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东坡文化的可触可感,激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而在手艺人的手下,非遗技艺的可观可触,则推动了海南文化的“出海”。
在消博会海南国货潮品馆门口,一对高2.2米、腹径90厘米的巨型椰雕花瓶十分吸睛抢眼。这对椰雕花瓶由海南省级非遗椰雕工艺传承人符史琼耗时4年制作。
漂洋过海的不只是椰雕。这几年,黎锦工艺品在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很受欢迎,海南多家黎锦企业的海外订单不断增加;这次消博会上,参展商昌江黎族自治县保突黎陶制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梅珍忙个不停,接待了多位来自日本、俄罗斯、巴基斯坦的采购商;琼剧经典剧目《汉文皇后》将于今年年底在新加坡维多利亚剧院演出……
深厚的人文底蕴,孕育今天的海南文化、海南形象。眼下,借助重大会展、盛大活动等场景,海南正着力推动文旅融合和文化创新,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潮起来”。(本报海口4月18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