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一运动中国民族博物馆与云南省博物馆联合举办的《传统@现代——民族服饰之旧裳新尚》于5·18国际博物馆日登陆云南省博物馆。该展览意在以中华民族服饰文化为切入点,从人类学的视角重新审视必一运动、探讨、展望“传统”与“现代”的密切关联,找寻民族文化传统经历传承、转型与再生后的价值,启迪传统走向未来的可能。
《传统@现代——民族服饰之旧裳新尚》是中国民族博物馆于2016年策划推出的精品主题展,至今在宁夏银川、北京、广西南宁、浙江杭州、江苏南通进行了5场巡展。云南昆明是全国巡展第6站,也是开展至今面积最大、展品最丰富,参展单位最多的全新版本必一运动。中国民族博物馆通过跨界合作,邀请长期关注民族服饰的媒体与设计师参与展览必一运动,并在昆明站巡展中突破性的将当代设计服饰作品完全融入各单元的概念中,与传统民族服饰进行穿插并置,用近400件(套)展品使观众更为直观地感受传统服饰与当代设计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结。
展览分为四个单元:时间、空间、工艺和交错。“时间”单元展示服饰上的历史时间、生命时间、自然时间与服饰自身的生命史。“空间”单元表达服饰关于生活空间的记录,家庭、社会以及交流交往的痕迹。“工艺”单元贯穿纺织、染色、缝缀、装饰等各个环节,强调平凡人的匠心成就的服饰之美。
来自布言布语、INSULAiRE、MORIN KHUUR、nazenaze、Penultimate、Samuel Gui Yang、Sean Suen、whm的设计作品穿插在不同单元的相应概念中与传统民族服饰并置,表明传统与现代并非在时序和内涵上割裂开来的相对概念,而是文化赓续与创新相交融的结果。
《时间·生长》。各民族充满童趣与想象力的童服、童帽、背儿带和Penultimate设计作品的并置,体现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的童年对设计的启发。
《时间·嫁娶》。各民族礼仪服和Samuel Gui Yang设计的盛装并置,各具隆重感,亦各擅胜场。
(《空间:色彩·光影》。渐变、撞色、对比等色彩手法,在传统与现代的服饰配色方案中均有所体现)
《空间:色彩·光影》。whm设计师王浩铭将歌曲《又见炊烟》的声波用经纱印花方式印在涤纶布上,与新疆乌孜别克族的艾德莱斯搭袢并置,实现数码技术与传统技艺的碰撞与对话。
《空间:色彩·光影》naze naze独龙毯保留了独龙族特有绚丽纹样,由独龙族女性用传统方式织造。nazenaze不断寻找在当下依旧保有手工纺织传统的地区,遵循可持续的农业理念,努力做日常生活中长久陪伴之物。
《空间:平面·立体·结构》。贯头衣是中国传统服饰经典形制,MORIN KHUUR贯头大廓形上衣在保持套头形式同时运用侗族传统织布增加变化感。
《空间:平面·立体·结构》。INSULAiRE设计的多层下摆大衣,灵感源于海南黎族哈方言中罗活女上衣多层叠穿的盛装形式。
《空间·体量感与雕塑感》。Sean Suen源自彝族披毡擦尔瓦与战刀图塔造型的设计作品,呈现彝族服饰的体量感与如钟身形。
《工艺·简器》。来自各民族织锦和当代设计的并置:INSULAiRE以黎族腰织机藤编腰带上的编织技法“压二挑二”为启发,结合当代织布工艺创造的面料形成了美好的海浪条纹。nazenaze的大利织布则延续了手工侗布织造技艺。
“交错”是本展览最具特色的“实验单元”。昆明站特展延续了该展一直以来根据各地服饰纺织文化和风土人情进行在地化设计与策划的惯例,特别邀请出生于云南的设计师Demon Zhang(张婷)展示以云南水土与风物为灵感的设计作品,用“回家”和“疗愈”为主题,探讨服饰设计表达中的文化印记。以此表达“家园”与文化遗产超越时空的力量,呈现设计师与博物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付出的努力。本单元与前三个单元的并置作品一起,启迪想要创造未来的人们:传统是一个无可回避的出发点。
MITHRIDATE设计师为第四单元特别制作的系列作品,该系列取自清代云南文山壮族对襟上衣的廓形,运用皮革、薄纱等材质,结合潮绣等工艺,以当代手法延续了经典的廓形智慧。
MITHRIDATE 以云南水土与风物为灵感的设计作品必一运动。西方的蓝晒与中华西南少数民族传统的豆染,赋予衣裳云南的天色与水光。缤纷的云南风物布满服饰。
展览回到“传统”二字的本意,用服饰来重新审视并展望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我们试图呈现,那些超越时间的审美,突破空间的信念必一运动,世代传承的经典,如何在人们的努力下,经历着传承、转型与再生。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展现出绵绵不绝、生生不息的力量。展览传达出,传承在于建立新的人与物的关系,然后更进一步地建立传统工艺、服饰与日常生活、当下社会的关系。在构筑这些关系过程中,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让传统得以绵延,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